旧时王谢_旧时王谢 第1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旧时王谢 第12节 (第3/4页)

过半点差错,考评每年都是第一,为什么要更改?”客人惭愧地退下了。

    现代人读这段话容易不理解客人挑拨的内容,唐人对此解释的很清楚,萧规曹随意味着曹参不如萧何,根据古人的尊卑观念,王允之既是男子,又是兄长,地位各方面高于meimei,说他继承王琅的政策是萧规曹随,意思就是说他不如他的meimei。

    但王允之不觉得有问题。

    他不仅不觉得有问题,还特别的理所当然,认为“我meimei就是天下第一,有问题的是你们这些人”。

    就算以晋人的开明风气,他这种观点依然十分离奇,是他内心自有一套判断体系,不受世俗影响的表现。

    以上可以统一归结为他天性特质的影响。

    下一步要讨论的是后天事件对他的影响。

    (二)

    在王允之的少年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事件毫无疑问是王敦之乱。

    王敦这个人的性格上文已经说过,与王允之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他与王允之有个很大的区别是他对亲情非常淡漠,而王允之对家人感情很深。

    王允之自己受王敦重视,父亲王舒更是早在年轻时就得王敦赏识,至王敦死,王敦依然极赞赏他。可以认为他这一支是王家里除了王敦的亲兄长王含之外,离王敦关系最近的一支。

    然而在王敦之乱中,无论王舒还是王允之都抽身极早,远在王敦第一次举兵前就脱离旋涡。因此后来平定王敦之乱,评定赏罚时,王舒这一支虽然失去皇室信任,但被封赏功劳。

    为什么父子两人这么早就开始和王敦疏远?

    一个可能性很大的原因是王敦杀害王氏族人,在家族内部制造自相残杀惨案的影响。

    世家重视宗亲关系,族人之间相互提携帮助,如王敦这样主动向自己人下手的情况相当罕见。

    渡江之前,王敦在江州担任刺史,驻扎豫章,堂弟王澄路过豫章顺道去拜访他,说话有些放肆,结果引发了王敦的忿怒之心,灌醉他的左右侍卫,又骗走他的武器,用力士杀害了他。

    渡江之后,王敦对皇室语言不恭,有叛逆的迹象,族兄王棱力谏不可,反复劝说他和王导一起忠心辅政,相互帮助,共同建立勋业。次数多了,他的言辞一次比一次激烈,终于惹怒王敦,派人秘密将王棱杀死。

    王敦第二次举兵谋反之前,族弟王彬苦苦劝他放弃,结果又惹怒了王敦,向左右用眼神示意收捕王彬,结果王彬毫不害怕,大声严正地质问他:“你当年杀害兄长,现在又要杀害弟弟了吗?”王敦才容忍下来,把他调派到豫章做太守,眼不见为净。

    有这些杀害族人的事迹在先,足可以解释为什么王允之听到王敦与钱凤的密谋之后“虑敦或疑己”,以至于当机立断地“于卧处大吐,衣面并污”,并且一找到机会就离开大将军府,回到父亲身边,没有半分犹豫。

    王澄是王敦的四友之一,两人在洛阳交游往来的记录很多,然而王敦杀他毫不手软,还是通过诱骗的手段处心积虑谋杀。

    王允之何时得知这件事,史料里没有记载,但他显然是入大将军府以后才知道这件事,并被此事深深震慑,导致他对王敦的态度从亲近相信变为忌惮怀疑。

    当时与王敦亲近的另一位王家年轻人王羲之也在这一期间发生了巨大的性格转变,从一个不擅长言语,性格内向的孩子变为擅长清谈,乐爱交游的风流名士。同时奠定了他远离朝局的决心,从原本的关心时政变为一心离开建康,只想在会稽终老。

    在这段格外难熬的时间里,填补王允之受创内心的人毫无疑问是他的meimei王琅。

    御亭之战前,《语林》的容止篇里有一段记载,是王允之本人亲口诉说他对于meimei王琅的感受,现将原文节录如下:

    “王渊猷爱重其妹琅,尝语谢仁祖曰:「山山不笑,便觉我家日光不昱。」谢未解其意。及见,琅着白衣乘马,意气高华,容光眩人,谢自谓得解。会建康讯至,府中有悲声,琅敛容遽行入府,乃服其言。”

    谢尚的父亲谢鲲长期在大将军王敦手下担任长史,谢尚跟随在父亲身边,与同在大将军府的王允之很可能有过交集。

    王舒出镇会稽之后,谢尚已经结束为期二十五月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