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卷阅读44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分卷阅读441 (第2/2页)

当年意气风发的赵给谏,不也是以为误判形势,被天子扔到贵州大山去教书育人了?

    眼前这几位,去贵州恐怕都没份,到安南住几年倒有极大可能,搞不好,命都要丢在那里。

    连他这个不入流的书吏都清楚,皇朝立储,非同小可。依今上的脾气,谁敢在这件事上明着和他唱反调,绝不会有好下场。

    书吏微微眯眼,王给谏初来乍到,哪来这么大的底气和本事,煽-动六科同他一起上疏?

    这事背后一定有问题。而且,怎么话里话外的“小人”,“jianian佞”?只要听说过京城中传言的人都能猜出,被言官痛斥的是誰。

    书吏尽量放轻脚步,悄无声息的退出值房,召来另一个刚进礼科不久的小吏,“有事吩咐你,附耳过来。”

    小吏不敢轻慢,认真记下书吏说的每个字,慎重点头,“您放心,小的一定把话带到。”

    “这件事办成,就跟着我做事吧。”

    “是!”小吏大喜,别看上头的言官老爷们威风八面,顶着天子不杀言官的金钟罩各种蹦跶,各种找揍,六科之中,真正盘根错节,不容小觑的,却是这些经年的书吏。

    让他递消息这位,虽然入职不到三载,却因其秀才出身颇受赏识。不能再向前一步,未来的前途也会相当光明。

    如果不是他额角有伤疤,破了相,科举封官也不是难事。

    可惜了啊。

    小吏咂咂嘴,这位何时同兴宁伯搭上了关系,怎么偏偏要给兴宁伯传话,还不许自己道出身份。

    越想越不解,干脆将诸多念头抛在脑后,先把事情办好要紧。

    此时,孟清和仍赖在应天府衙,不管府尹好说歹说,嘴皮子都磨破了,硬是不肯离开.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府尹当真很想下令衙役,把伯爷架起来,丢出去。

    天子旨意已经下达,诏令上写得清清楚楚,内容就贴在城门前,金口玉言,号召全民少读佛经,多读大诰。

    更下令,民为国本,服田力稼轩,尊祭祖宗,奉养父母才会正道。寺庙坐食于民,何补国家。严禁僧会司度民为僧,年满四十主动披剃男子,严核其家。

    独丁者,有高堂父母需奉养者,妻子无助,幼子嗷嗷待哺者,均不给度牒。若有男丁私下披剃,骗取度牒,旁人可告发,家人可抓回。涉事者一概问罪。

    还有传言,锦衣卫奉中旨查天下寺庙,有犯罪,私逃徭役军役,欠有债务的僧人,不管出家几年,一律详查。

    查证属实,不抓人也不动刑,只将实情写成大字报,张贴在城门和寺庙院墙外,请卫军和民户看守。

    此等处置方式,堪称奇特。

    如果百姓不识字,还有小吏在一旁大声宣讲。

    不到半个月,各处被张贴的大字报的寺庙均苦不堪言。往日里鼎盛的香火消失不见,山门前一片寥落。

    “出家人万事皆空?”赖在应天府衙不走的孟十二郎撇撇嘴,推开窗子,将装着字条的竹筒向外一丢,丝毫不担心会扔错了地方。

    并非他一心和和尚过不去,道衍就是个和尚,还俗了也照样念经,他还不想欺师灭祖。

    但和尚也分真和尚同假和尚。

    真心悟道苦修,该得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