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41 (第2/2页)
/br>谢泠回了三封信。一封给七郎,语气尚可,安慰多些,并提及了归期,叫他不要心急,管好自己,以及强调,不许他和李安平有任何接触。还有一封给皇帝,语气肃然,然而多是分析时局,清楚地阐述了他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观点,说白了就是让皇帝现在先不要管谢绪李安平,也不要管那些闹腾的大臣,先让这一阵风头缓一缓再说。最后一封,自然是给谢绪了的。谢泠同谢绪的兄弟感情一直以来都挺好的,他也素来比较敬重兄长,按谢泠的性子,当然还是做不出直接写一封信把脑子坏掉的谢绪骂一顿这种事,更何况谢泠也是知道,在这种谢绪被所有人指着鼻子骂的时候,他只不好再去做那压垮谢绪的人的。所以那封信写得比给七郎的信还要温和委婉。比起书信,李询觉得这倒更像是一篇教科书级别的散文。谢泠的文笔那是不用说的,那遣词造句,那修辞手法,把他和李询暂住的小院子快描述成人间仙境了,当然还夸了江南,各种夸,夸得是天上地下只此一处,恨不得长住再也不回上京了,然后在表达了自己无比惋惜不能同夫人长住此地的感慨之后,转折终于来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听闻京城有变,诸多大臣不轨,整日里不好好干事就知道跪在城门口喊着:“不可不可皇上不可”之类的废话,泠最是痛恨这些人,兄长不要心慈,先收拾几个,杀鸡儆猴,也该让他们知道一下分寸。关于大臣这个问题上,兄长放开手去做吧,父亲母亲那里,有弟弟替你顶着。最后,谢泠再次故意跑题到了谢七郎身上。谢泠说,七郎到底年幼不知事,作为父亲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多亏了兄长照顾他儿子,他十分感激,七郎的母亲也日日记挂着七郎,因为太过惦念儿子,她一直催着回京。所以,在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谢泠和李询早就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了。至于其他事,如果不急的话,兄长不妨等谢泠回京之后,一起商量再做决定吧。李询觉得谢泠在这封信里表现出的态度还是真是挺明显的。“在政治原则上我支持你,其他无关紧要的私事私下再说。”所以,李安平也只能被谢泠放在私事的位置上了。李询一直知道谢泠是隐隐鄙视着李安平的,就如同谢绪看不上她李三一样,只不过,谢绪的看不上没掩盖,谢泠的鄙视却没怎么表露出来。而现在,这份鄙视终于表露出来了。第31章危楼风细细听说,静王回京了。是的,回京了。听说……那位,也一起带回来了?嗯,说是一道带回来了。唉……当真是不给臣下一个太平日子过!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改朝换代,沧海桑田,岁月最是不留情。然则,上京却依旧是那个上京。坐马车里,李询从细开的窗缝往外看去,只觉得街道巷陌未曾变过多少,那城墙也依旧如故,高得让她看着就腿发软。马车慢悠悠进了城门,路人熟悉的口音也飘飘忽忽地断断续续传入车里,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李询觉得她好像听到了她和谢泠的名字。抱着抱枕,李询不愿去听那些话了,于是靠在身后的软垫子上脑袋放空着。迷迷糊糊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