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入官途_分卷阅读10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分卷阅读109 (第2/2页)

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在,这样寒冷的冬天,考试啊!

也许,这也是,考验的一部分?贺书渊一边胡思乱想着,一边伸手打开了,第三场时务策论的考卷。

这次映入眼帘的,不是简单的,一句题目,而是几则,史书摘录。

:“和帝即位,分谴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旧例,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立于台门侯御史,御史往门外收采,如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之。”

:“多有妄造无名,共相污谤。”

:“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果然是科举制度上,最后一道关卡!”贺书渊看着试卷,心中不禁感叹,显然,它所考核的,不仅仅是,考生对时务的看法,以及解决之道,更是考生的量,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

从考题摘录的,史书范围来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考生必须熟读的书籍,如果考生把心思,全部放在,科举重点科目的四书五经上,那么就不可能,读过这些史书。

虽然,从字面的意思上,也大概能够,分析出,这些文字的意思,可是,如果没有熟读过,这些史书,就不可能,对这几句话的背景和深意,有所了解,答题时,就难免会跑偏。

幸好,这些书,当初勇毅侯世子霍荣昊,来松山书院时,送他的那一箱子书里都有,贺书渊也都抽时间,好好看过了的。

贺书渊重新把心思,放到了考题上,认真分析起来。

从这四则,摘录的句子上来看,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风闻言事”制度。

所谓“风闻言事”,是指都察院御史,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是弹劾其他官吏,而不必有什么,确切的证据。

而这四则摘录,虽然是说的,同一件事情,可是,内容和倾向,却有所不同。

第一句,中记载,和帝在位时,会主动派遣使臣,去微服私访,采集风闻,了解民情,这是一种主动、鼓励的态度。

第二句,中记载,按照惯例,御史不主动去探察,但是会接受,人们的投诉,认为可以进谏和弹劾的,便会主动上疏,略去举报者的姓名,称为风闻言之,很显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也是一种,广开言路的措施,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态,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实是不鼓励,也不阻止的意思。

到了第三句,中,则已经是,直指弊端,言明风闻言事者,经常有随便编造罪名,污蔑陷害,他人之事了,到这里,已经是一种,非常反对的态度了。

第四句,中所载,是说辅佐朝政,宁可使法网宽松,以致可以漏掉大鱼,为什么又要搜集、听信道听途说,以斤斤计较,来治理朝政呢!

最后这一句摘录,乍看上去,是在反对风闻言事,大部分的考生,看到这里,几乎都会,顺着这个思路,大谈风闻言事的弊端,对风闻言事制度,进行抨击。

然而,这四句摘录,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巧妙的整体,结合全部四句摘录来看,最后一句摘录,其实却是有,别的意思在里面的。

这道题,从量,考到理解,再从理解,考到纵向思维,最后,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