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88 (第1/2页)
下马的时候,一头栽到了马下,当即就摔昏了,隔天人就没了。郗老廷尉一死,打破了郗家全部的布局。郗家儿孙悉数致仕。首当其冲就是接任廷尉的小郗廷尉,郗三郎、郗四郎,尽皆致仕。朝廷原有格局,顿时就是一变。首先廷尉之职,有江夏王顶上,临海太守淮阳王是挤破脑袋也想去,永平帝硬是给拦下了,淮阳王越想出建康,他越不放心。永平帝有意让何家三郎出任,还是想抬举抬举何家,虽然不是二房的,好歹一个姓氏,却被吏部给压了下来。最后吏部选定的人是才进入尚书省年满两年尚书郎潘子路。第745章太含蓄便是当初潘朔托了谢显的关系举荐到玉衡帝跟前的庶出侄子,年纪和谢显一般大,不过思想却很是激进,也是个精明能干的。最难得不因为激进而显得格格不入,愤世嫉俗,行事很是圆融。潘子路,永平帝还是很满意的。潘家,太皇太后的本家,无甚根基,可以说全是靠皇室。现在整个潘家的态度就是一面倒向皇帝,虽说和何家不能比,那到底是皇帝亲姨母,可潘家……可以说瘙到了永平帝的痒处。不比何家更合圣意,但比别的哪一家都好。永平帝没有反对,便按吏部递上来的折子直接给往下发到了中书监,发下诏令昭告天下。潘子路那是谢显一手提拔上来的,永平帝不知究竟,潘朔和潘子路心里明镜似的,圣旨下来按潘朔的意思就去谢府里道谢。这时候就不得不说潘子路心思活络,政治眼光深远了,愣是把潘朔给拦住了,亲自写了封致谢信让潘朔给带去谢府,自己没出面。隔天,便奉旨出了建康城,始终连谢显的面儿都不曾见过。潘朔那是有口皆碑没心没肺的,干出什么不得要领的事儿来都没人和他计较,他就是个愣头青。先皇口中的搅屎棍,哪怕皇帝再忌惮谢家,怕谢家结党营私,可潘朔人家愣是不理那套胡子,跟谢显交好那就是交好,一口一个‘我的挚交’,一口一个以作为谢显朋友为荣的,永平帝也拿他没办法,他可比不了。但是潘朔虽然心粗,却粗中有细,潘子路这一番作为少不得要在谢显面前遮掩一二,但谢显的好他们潘家是领情的。太皇太后是尊位无比,但潘家无根无基的,可没少被世家贵族所鄙夷。尤其自家老祖宗给王家还当过车夫,更让那些世家们没少拿出来说嘴,哪怕玉衡帝有心提拔母族,不过是一些不得要领的浊官,一向为世家贵族所打压,瞧不起。谢显就不一样了,那是他的挚交好友!不能寒了好友的心哪,送那礼是绝对重的,就差把自家那一个多高,压箱底的白玉观音给抬谢家来。那还是徐氏左拦着右拦着,费了好大的劲给拦下来的,潘子路不敢路面,明显是不想和谢家至少在明面上结成一线,前脚潘子路才走,你后脚就把这么重的礼给送到谢家——那可是先皇帝赏下来给他的,早晚三柱香,他拜祖宗都没这么诚心过。说为了侄子潘子路,徐氏不信,为了谢显她还信上七八分。摊上这么个朋友,谢显也颇为无语。直接把话说开了:“我谢家要什么没有,还稀罕你那东西?好好留着吧。”还是忍住了没明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