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437 (第2/2页)
/br>但这么多年下来也败了不少。再者冷不丁突然要再兴大的建造工程,一时吃不消。但是城墙必须得修,比如榆林关,居庸关等关键节点,不修缮的话,起不到防御的作用。赵佶发现要回城池只是第一步,后续维护才是花钱的大头。家大业大,哪哪都要钱。但不管怎样,这笔钱必须得有,靠赵佶一个人自然是解决不了的,赶紧把他的卧龙凤雏们都叫来议政。可这些大臣平常都是朝皇帝要钱,哪轮到皇帝朝他们要钱。答案就是各个部都没余钱啊,至于钱去哪里了。那不是明摆着么,军饷、平乱、治理河道、哪个不是钱?比如对方腊用兵,都是钱堆出来的。这都是开支的大头,剩下零七八碎还没算呢。况且,您老人家也没少花,那么大一片艮岳怎么垒起来的?但是现在赵佶不想考虑钱去哪里了,只想问钱从哪里来。“众位爱卿,你们可有建言献策?”赵佶微笑着看下面一众官员。众官员都低着头,不敢和皇帝对视,毕竟一旦对视就说明想回答的问题。赵佶见所有人都不积极,表情不是很快乐,将目光落到了高铭身上,挤出一个微笑,“高爱卿呢,可有办法?”赵佶期待地看他,高铭一向都有主意,他对他给予厚望。可这次偏偏叫赵佶失望了,他一揖,“臣还没有想到行之有效的办法。”众人也都心想,就是嘛,谁也不是神仙,不能点石成金,就是高铭也不能变出钱来。高铭也是这么想的,我就是再能耐,也不会炼金术啊。大宋收入多,花得也多。这时有人提出,“禁军人数庞大,臃肿不堪,每年花费数额之巨,令人咋舌,既有练兵新法,不如裁撤禁军。”高俅立即反击,“裁撤禁军,如果能好好安置,就怕匪盗四起。”“难道禁军都是一些潜在的强盗吗?”高俅不服,针锋相对加以反驳,“好生安置当然不会,如果贸然裁撤,无法安身立命,难免铤而走险。”赵佶直头疼,道:“好了,裁撤禁军,从长计议。”高铭默不作声,心里则道,其实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读书人通过科举,有了官身,按照规定免除徭役、赋税,摇身一变成为特权阶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皇帝作为最大的地主为了运转国家,总得给手下人马好处,官绅拥有超然的地位不用纳粮就是福利。随着时间的发展,官员的家人亲戚乃至仆人都挂靠上来,全都免除了赋税。社会富裕阶层反而不纳税,缺钱就找没钱的普通百姓薅羊毛。于是,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百姓没钱起义了,为了镇压这波起义的,朝另一波百姓受赋税,结果原本没起义的在重赋的压迫下,活不下去也起义了,越镇压越多。然后负富得流油的官绅们站出来指着国家赋税太重,官逼民反。有时候皇帝也心里苦,哔哔那么多,你们真解决国家赤字,自己交税不就好了吗?!但是官绅们表示,我们拒绝,谁叫我们纳税,我们跟谁没完!终于,后来的雍正朝这帮人举起了官绅一体纳粮的屠刀,钱是收到了不假,但名声也交代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