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用趣情(free)_联系改变命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联系改变命运 (第3/4页)

漫的爱情,但我的爱不完整,只能以不完整的方式,尽可能牵引你脱离内心的困苦。

    如果你在得到解脱后,依然能长久、欣喜接受我的爱,那么这段爱自然而然会长久。

    我是一个极困难改变感情的人,甚至于说,对比我在不同相处时间段在意的内容,会发现我大差不差是那样,一如既往。

    我一直在。

    是的(叹气)我一直在,直到你不再,你离开。

    4.

    爱是一种联系,任何联系都会轻微动摇彼此的命运,伴随联系加深,命运的轨迹变化越大,又或伴随联系失去改变命运。

    我mama生我晚,在我年幼的时候碰巧撞上更年期,她的脾气很暴躁,动不动会拿竹鞭抽打我,抽打得很用力,状若癫狂,有时候还会“生气换成笑”抽打我。

    如今的我很能理解她那时候的情感状态,但这种理解,并没有改变她抽打我的事实,也没有改变过往人生我和她的对立。

    她很大程度上打掉了我对女性的感觉以及打掉了我对女性的自信,现实当中我对女性敬而远之,我会保持礼貌但实排斥。

    我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四年,我挺喜欢那份工作,正常情况,我可能再做四年也不惫。

    但单位里传出我和另外一个女同事的绯闻,我就立刻陷入严重焦虑,我甚至会把自己形象弄得特别邋遢,来应对这种绯闻,最后实在忍受不了内心煎熬辞职。

    回到我mama,我的父亲在我读初三升学的时候过世——对我mama来说父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联系”,“联系”的断开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进入了另外一条命运轨道。命运改变性格,伴随命运的改变,她的性格完全变了,比如她对我就再也没有动过手,柔和许多。

    父亲的死亡对我来说,也是一段重要“联系”的失去,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严重的强迫症、被迫害妄想症,以及很严重的自杀倾向,一直持续到初中三年级,父亲死后,我一边羡慕他的死亡,一边也从“想死”转移到对“死亡意义”的探究,我很早开始研究死亡。

    或者说,我的理念,无论是我在情绪方面的研究,还是爱的研究,自死行为的研究等等,都是从“死亡”的基础上搭建。

    昨天,江盈问我说“你为什么这么理解我”,我说“因为你曾经或者现在很想死”。

    我对死亡很敏感,这种敏感更像一种直觉。不过我并没有助人情结,不会因为一个人想死去阻止、劝说,若非我爱的人,生死和我没有任何关联——你不能指望一个漠视自己生命的人重视他人的生命,哪怕他对死亡有独特的理解。

    我对自死的选择都表示理解,准确说,一切自死行为的本质是求生,但因为行为过于激烈,所以在求生的过程中死掉了。

    我也许会因此感动,悲恸,但更多的还是理解。

    当一个人,在情感层面上和全世界失去“联系”,内心就会难以抗拒地产生自死的愿望,如果这个愿望足够强烈,那么死亡就会来得很仓促。一个人失去和世界的联系,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希望。

    这个失去联系的“空窗期”有时很短,但短暂的情感空窗,也足够致命,所以我很重视侣伴现实中和亲人朋友间的联系。

    只要联系足够紧密,那么就不容易出现空窗期。

    当然,建立联系的主要目的通常不是阻止自死行为发生那么极端,联系的建立,主要目的是情绪流通,保持内心的平衡。

    5.

    人的内心,容积是有限的,不可以无限量地塞入情绪,那样会把内心撑坏;同样也不可以严重透支情绪,会把自己累死。

    大多数情感问题,在我看来是情绪流通出问题。

    有些人知交的朋友很少,家里人不理解,长期生活在情绪压抑的环境当中,情绪淤积很严重,但内心的情绪流通不出去。

    当一个人,内心情绪淤积时,就会触发心理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叫做“欲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